分布式事务XA、AT、TCC、SAGA
# 分布式事务
# 问题背景
假设系统中有3个服务,分别是订单服务、账户服务、库存服务,用户在下一个订单之后会扣除用户的余额,同时扣减库存容量。在这样的场景下扣款和扣库存需要强一致性保证。就可能会使用到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。
# 分布式事务模型
解决分布式事务,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能感知到彼此的事务状态,才能保证状态一致,因此需要一个事务协调者来协调每一个事务的参与者(子系统事务)。这里的子系统事务,称为分支事务;有关联的各个分支事务在一起称为全局事务
名词解析:
- 全局事务:整个分布式事务
- 分支事务:分布式事务中包含的每个子系统的事务
- 最终一致性:各分支事务分别执行并提交,如果有不一致的情况,想办法补偿恢复,达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
- 强一致性:各事务执行完业务不要提交,等待彼此结束,之后统一提交或回滚
# Seata分布式事务架构
Seata事务管理中有三个重要的角色:
- TC(Transaction Coordinator)-事务协调者:维护全局和分支事务的状态,协调全局事务提交或回滚。
- TM(Transaction Manager)-事务管理器:定义全局事务的范围、开始全局事务、提交或回滚全局事务。
- RM(Resource Manager)-资源管理器:管理分支事务处理的资源,与TC交谈以注册分支事务和报告分支事务的状态,并驱动分支事务提交或回滚。
TM会首先注册全局事务,之后业务调用各个微服务,由各自的RM向TC发起分支事务的注册,之后执行各个分支事务的sql,执行完毕之后RM会向TC报告分支事务的状态,所有分支事务执行完毕之后,TM向TC发起提交或回滚全局事务,此时TC会检查分支事务的状态来决定是提交还是回滚发送给RM。 以上只是Seata分布式事务的基本模型。 Seata提供了4中不同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:
- XA模式:强一致性分阶段事务模式,牺牲了一定的可用性,无业务侵入
- TCC模式:最终一致的分阶段事务模式,有业务侵入
- AT模式:最终一致的分阶段事务模式,无业务侵入,也是Seata的默认模式
- SAGA模式:长事务模式,有业务侵入
# XA模式原理
XA规范是X/Open组织定义的分布式事务处理(DTP,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)标准,XA规范描述了全局的TM与局部的RM之间的接口,几乎所有主流的数据库都对XA规范提供了支持。 标准的XA模式为两阶段提交:
- 第一阶段由事务协调者向RM(XA模式下一般由数据库实现)发起事务准备请求,RM执行完毕之后,并不直接提交事务,而是将执行的结果告知事务协调者。
- 第二阶段由事务协调者判断RM的返回结果,如果分支事务都成功了,向RM发起提交请求,RM执行事务提交并返回已提交请求 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
但是,如果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有一个失败了,事务协调者则会回滚所有已执行事务
Seata在实现XA模式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,但大体上相似: RM一阶段工作:
- 注册分支事务到TC
- 执行分支业务SQL但不提交
- 报告执行状态到TC
TC二阶段工作:
- TC检测各分支事务执行状态
- 如果都成功,通知所有RM提交事务
- 如果有失败,通知所有RM回滚事务
RM二阶段工作:
- 接受TC指令,提交或回滚事务
# XA模式总结
优点:
- 事务强一致性,满足ACID原则
- 常用数据库都支持,实现简单,没有代码侵入 缺点:
- 因为一阶段需要锁定数据库资源,等待二阶段结束才释放,所以性能较差
- 依赖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事务
# AT模式原理
AT模式同样是分阶段提交的事务模型,不过缺弥补了XA模型中资源锁定周期过长的缺陷。
AT模式在执行完sql之后会直接提交事务,而不是进行等待,在执行的同时RM拦截本次执行,记录更新前后的快照到数据库的undo_log
中。与XA的不同之处在于
阶段一RM的工作:
- 注册分支事务
- 记录undo-log(数据快照)
- 执行业务sql并提交
- 报告事务状态
阶段二提交时RM的工作:
- 删除undo-log即可
阶段二回滚时RM的工作:
- 根据undo-log回复数据到更新前
具体案例:例如,一个分支业务的SQL是这样的:update tb_account set money = money - 10 where id = 1
如果这条sql执行成功,那么money
字段自然是90,如果执行失败,则根据数据快照恢复数据。
# AT模式总结
与XA模式最大的区别是:
- XA模式一阶段不提交事务,锁定资源;AT模式一阶段直接提交,不锁定资源。
- XA模式依赖数据库机制实现回滚;AT模式利用数据快照实现数据回滚。
- XA模式强一致;AT模式最终一致
优点:
- 一阶段完成直接提交事务,释放数据库资源,性能比较好
- 利用全局锁实现读写隔离
- 没有代码侵入,框架自动完成回滚和提交
缺点:
- 两阶段之间属于软状态,属于最终一致
- 框架的快照功能会影响性能,但比XA模式要好很多
# TCC模式原理
TCC模式与AT模式非常相似,每阶段都是独立事务,不同的是TCC通过人工编码来实现数据恢复。需要实现三个方法:
- Try:资源的检测和预留;
- Confirm:完成资源操作业务;要求Try成功Confirm一定要能成功。
- Cancel:预留资源释放,可以理解为Try的反向操作。 举例,一个扣减用户余额的业务。假设账户A原来余额是100,需要余额扣减30元。
- 阶段一(Try): 检查余额是否充足,如果充足则冻结金额增加30元,可用余额扣除30
- 阶段二:假如要提交(Confirm),则冻结金额扣减30
- 阶段三:如果要回滚(Cancel),则冻结金额扣减30,可用余额增加30
TCC工作模型图:
# TCC模式总结
TCC模式的每个阶段是做什么的?
- Try:资源检查和预留
- Confirm:业务执行和提交
- Cancel:预留资源的释放
TCC的优点是什么?
- 一阶段完成直接提交事务,释放数据库资源,性能好
- 相比AT模型,无需生成快照,无需使用全局锁,性能最强
- 不依赖数据库事务,而是依赖补偿操作,可以用于非事务型数据库
TCC的缺点是什么?
- 有代码侵入,需要人为编写try、Confirm和Cancel接口
- 软状态,事务是最终一致
- 需要考虑Confirm和Cancel的失败情况,做好幂等处理
# SAGA模式
Saga模式是SEATA提供的长事务解决方案。也分为两个阶段:
- 一阶段:直接提交本地事务(TCC是预留)
- 二阶段:成功则什么都不做;失败则通过编写补偿业务来回滚
Saga模式优点:
- 事务参与者可以基于事件驱动实现异步调用,吞吐高
- 一阶段直接提交事务,无锁,性能好
- 不用编写TCC中的三个阶段,实现简单
缺点:
- 软状态持续时间不确定,时效性差
- 没有锁,没有事务隔离,会有脏写 如图所示,SAGA模式下,事务一旦有一个出现问题,则反向按照事务调用顺序进行补偿,从而保证一致性
# 四种模式对比
- | XA | AT | TCC | SAGA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一致性 | 强一致 | 弱一致 | 弱一致 | 最终一致 |
隔离性 | 完全隔离 | 基于全局锁隔离 | 基于资源预留隔离 | 无隔离 |
代码侵入 | 无 | 无 | 有,需要编写3个接口 | 有,需要编写状态机和补偿业务 |
性能 | 差 | 好 | 非常好 | 非常好 |
场景 | 对一致性、隔离性有高要求的业务 |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大多数分布式事务场景都可以 | 对性能要求较高的事务;有非关系型数据库要参与的事务 | 业务流程长、业务流程多;参与者包含其它公司或遗留系统服务,无法提供TCC模式要求的三个接口 |
- 01
- SpringCache基本配置类05-16
- 03
- Rpamis-security-原理解析12-13